第625章 蓬勃发展的“中医药”!!!(2 / 2)
果肉饱满多汁,入口即化,令人回味无穷。
每年五月樱桃成熟时节,刘家庄便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光景。
来自燕京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在郁郁葱葱的樱桃园中体验采摘乐趣。
红艳欲滴的果实挂满枝头,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
一家人玩累了可以在刘家庄山区的农家乐里住上一晚,在这里再吃上一顿地道的“农家菜”。
说是农家菜其实一点不简单,主饭是用著名的“京西稻”做的米饭。
“京西稻”属于优质粳米,米粒椭圆丰腴、晶莹透明,米饭富有油性、黏而不糯、软硬适中、清香有弹性,米粥颜色青绿、香气独特、口感黏滑有米油。
“京西稻“作为稀有的优质稻米品种,对生长环境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目前仅能在京西地区的特定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培育成功。
其中,刘家庄一带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充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温差,成为京西稻最理想的种植区域,产出的稻米品质尤为出众。
由于种植区域有限且耕作工艺考究,京西稻的年产量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这些珍贵的稻米主要供应给五星级酒店、米其林餐厅和高端精品超市,每公斤售价可达普通稻米的数倍。
在普通市场上,京西稻可谓一“粒“难求,即便愿意出高价也鲜有机会购得,使其成为美食爱好者争相追捧的稀世珍品。
你想在这刘家庄的农家乐竟然就可以享受到这种高端食材,游客们还不大快朵颐
当然这里除了有“京西稻”,刘家庄还有很多著名的农产品,像是什么“胜芳蟹”、“刘家庄大西瓜”、“大白梨”、“国光苹果”、“磨盘柿”……都是久负盛名。
而收益最高却是中药材种植,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刘家庄地区素有“中草药之乡”的美名。
如今的刘家庄是夏国北方药材的主产地之一,拥有几十年的药材种植历史。
刘家庄地区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既有崇山峻岭,又有丰富的天然森林和肥沃的良田,适宜多种名贵中药材生长。
主要中药材种植品种包括桔梗、北沙参、黄芪、牛膝、防风、苍术、甘草、菊、山药、紫菀、沙参、薏米、芥穗、白芷、粉……等几百种中草药。
此外,刘家庄的中药材市场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具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和完整的产业链条。
黄芩、射干、苍术,黄、蓝、粉……长城以南,燕山太行山脉的交汇处,苍翠群峰间,中草药铺满一片片山坡,各色朵摇曳其间。
得益于刘家庄西岚地势高差大、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大山里孕育出丰富、优质的野生中药材资源。
刘家庄地区迄今共发现野生中药材资源600余种,其中“刘家庄黄芩”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每年经过刘家庄中草药市场流向市场的中草药价值就多大几百亿。
近年来,刘家庄地区做好“土特产”文章。
刘家庄人依托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多元价值要效益;
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依托特色资源,立足区位优势,刘家庄近年来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发展精细化、多元化加工,打造观光旅游、健康养生等项目,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之路。
到1995年,刘家庄中药材产业带动全地区约1.2万名群众就业,人均增收约5000多元。
燕京日报记者王双,再一次走进刘家庄地区下营房村,远山间,杏树桃树层叠;梯田上,黄芩嫩苗青青;
几十名村民挥动铁锹,刨蒿子、除杂草,干得热火朝天。
这里是“刘家庄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这座山名为‘将军顶’,多年前盛产野生黄芩等药材,引得村民纷纷上山采挖。”
站在垄边,“刘家庄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述河手指前方,“10年前,我来这里流转土地种植药材。
这些年进行生态化、立体化开发利用,形成了片片梯田。”
“过去,村民们为何只采挖、不种植”燕京日报记者王双不解地问道。
“有过零散试种,但不成规模、收益不稳。
很多药材的种植周期要好几年,有的年头越久越珍贵。”刘述河解释道,“生长周期里,如果遇上大旱等恶劣天气,很可能好几年都白忙活了。”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动中药材适度规模种植,能有效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近年来,燕京市和刘家庄高新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燕太中药材经济核心示范区。
刘家庄高新经济开发区出台促进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的配套政策等文件,对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及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给予奖补。
政策精准发力,企业向好发展。
四十年前,在刘家庄第一次尝试人工中草药,开始大规模化种植黄芩、苍术、柴胡等中药材。
通过平整荒坡、硬化道路,梯田逐渐集中连片,田间还划分出若干平整区域,方便拖拉机等起垄、播种。
一开始,这规模化种植并非一帆风顺。
“起初我们的种子没选好、浇水不及时,种下的药材刚出苗就遇上高温天气,很多都没成活。
后来改进浇水方式,又因没有及时除草,结果草比苗壮。”刘述河回忆当初道。
当初为了解决种植技术难题,刘家庄老一辈人携手中医科院、农业大学、协和医学院中药研究所等高校院所,与多家药企等合作建立种植试验基地,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田间地头,推广仿野生种植技术,推动中药材种植标准化。
在刘家庄中草药种植基地,医学院中药研究所建起中医药教学科研基地。
“每亩地撒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到3吨,深翻20至30厘米……”
近日,刘家庄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刘述春和几位专家来到中医药教学科研基地,现场给学院的学生们传授中药材种植技术要领。
这几年,每到播种季,刘述春都会带学生开展教学实验和培训。
刘述春跟记者王双介绍,仿野生种植的关键在于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而是使用有机肥、杀虫灯、粘虫板等,通过改良土壤等措施模拟药材原生地环境。
经过一次次种植试验,刘家庄开发区农业局联合各大医学院中药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总结发布了黄芩、苍术等21项中药材仿野生栽培的相关标准,明确了种植过程中的环境条件、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操作规范,并在全地区推广实施。
“开展标准化、仿野生种植,我们每亩黄芩鲜品产量达400公斤、苍术鲜品产量达1500公斤以上,相较1990年之前均增长约两成。”刘述河介绍,通过示范培训,基地已带动2000多户种植户增收致富。
随着“龙头+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越来越多的村民将土地流转出去,进基地务工,赚双份收入。
在久财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里,50多岁的村民刘田锄了一上午草,准备回家吃饭,“基地就建在村里,我们两口子在这里打工,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
家里的两亩地也流转给了基地,每年多收入1600元。”
截至1995年底,刘家庄开发区中药材保有面积达30万亩,是1980年的6倍;
建有规模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园18个,发展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80家、家庭农场32家。
因为,中药材种植周期长、价格波动大的问题,曾困扰许多种植户。
“拿黄芩来说,上一年卖5元一斤,下一年有可能降到2.5元。
村民们没有仓储场地和加工设备,行情差的时候,新鲜药材存不下、易腐烂。”刘述河说记者王双说,“没有完善的仓储、加工设备,单纯依靠种植,利润空间根本不高。”
“要想发展中药材产业,必须着力补齐仓储流通和产地加工等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