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医者仁心!!!(2 / 2)
这是他自学中医以来,除了自治以外治愈的第一个病人,凭此他挤进了中医队伍的行列。
之后,他用源于《金匮要略》的甘遂半夏汤治愈妻舅的痰饮病;
用源于《金匮要略》的大黄牡丹汤治愈胞弟的肠痈;
用源于《温病条辨》的银翘散合源于《伤寒论》的麻杏石甘汤治愈小儿麻毒攻心;
用源于《温病条辨》的安宫牛黄丸治愈侄子的暑痉。
经过治愈自己和五个亲属的实例,更加坚定了黄滨华对中医的情结与执着,他的名气也不胫而走。
随后,找黄滨华看病的乡亲纷至沓来,但当时他的本职工作是大队文书和会计,办公室却常常被慕名而来的病人围得水泄不通。
大队书记便把他调到卫生站当赤脚医生,兼管大队合作医疗工作。
从此,黄炳华走上行医之路。
那时农村医生的主要药品还是中草药,很多都要自己去采,黄炳华就半天看病,半天挖草药。
他满怀一腔热爱始终不忘精修岐黄之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悬壶佳话。
他还参加了1977到1978年北河地区赤脚医生函授学习,并取得毕业证书。
无论到哪里,黄滨华都能遇到缠着他看病的人,他有求必应,为同事、朋友、亲属和群众免费诊治疾病。
此时黄滨华依然没有放弃中医,并且坚持实践与学习相结合,为自己的行医坐诊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他还养成了一个习惯:总是随身带着笔和纸条,随时给有需要的乡亲们把脉问诊义务开处方。
多年的从医经历以及刻苦研究,让黄滨的医术大进。
面对燕京日报记者王双的采访:“黄主任,您觉得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
黄滨华认为一位好的中医应该淡泊名利,真诚和蔼,为病人着想;刻苦用功,对症下药,为患者治病;积极传承中医药,把中华医学发扬光大。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王双随机采访了一位男性患者:
他叫张宝玉,62岁,去年4月因为脑出血到医院做了手术。
之后整个人就只能躺在床上,右边的手脚不能动,生活不能自理,医院建议去做康复。
经朋友介绍说黄医生治疗这一块比较厉害,他家人就赶紧推着张宝玉坐着轮椅赶过来了。
黄滨华当时正在屋里看病,看到张宝玉这个样子就优先安排看病。
配好药起初是3包5包的吃,后面就是一隔一天的吃,前前后后半年,基本生活自理了。
在黄医生这里吃中药的钱,只是在医院住了二十几天费的很小一个数目。
现在不仅是张宝玉,就连他家里人、他弟、亲戚朋友,有毛病不舒服了,都介绍到这边来调理调理。
黄滨华让张宝玉的病大有起色,张宝玉的家人说送东西,却被黄滨华拒绝了。
仁心济世、妙手回春,这就是黄医生最好的形象。
王双问及黄滨华的徒弟,师傅是如何带她的,徒弟说:“刚开始黄老师没教我们看病,而是教我们怎么做医生,说一个中医师首先要有医德。
就这样过了头一年,之后黄老师看病会让我们在旁边看着,观察和记录他跟病人怎么沟通,就像现场教学。
通过拜师学习,我体会到在学校学习的理论,框框条条没有很细的内容。
生病的人不一定是标准案例,来看病的每个人情况千变万化。
就是同一个人复诊病情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根据症状变化来加减药,所以拜师学习来得更加真实。
黄老师也会像他学习中医那样要求我精读中医典籍,会经常考考我背没背药方,看看你用不用心。”
济世苍生是黄滨华的师祖刘家老太爷留给徒子徒孙们的另一种感动。
黄滨华的徒弟告诉记者王双:“有一位孤身老人,患了严重的肝腹水,腹部鼓起老高,属于医院都不大愿意接待的那种。
医院开了一摞检查单,无钱去做,便找到黄老师,看到这种情况,黄老师说只要你想治我就给你治,药成本什么的我都不会跟你算。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最近的一次我看到病人的肚子已经消下来了。
如果遇到一些病情比较急的病人,黄老师都会优先诊治。
我希望多学学他的为人和医术,一定会有很大的长进。”
燕京日报王双了解到,在“燕京中医药大学”以及“燕京中医药附属医院”像黄滨华这样医者仁心的名医大家还有很多。
有“京城杏林圣手,针药济世传奇”之称的刘述风也是其中之一。
刘述风是刘氏家族直系子弟,自幼便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
家中弥漫的药香,小时候叔祖父为患者诊疗时的专注神情,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中医的种子。
儿时的他,常跟随刘家老太爷上山采药,辨认各种草药,听刘老太爷讲述它们的功效和用途。
在这个过程中,刘述风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草药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中医治病救人的神奇力量。
中学毕业后,刘述风毅然报考了“燕京中医大”,开始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
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钻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课堂上认真聆听教授们的讲解,课后还积极向老中医请教临床经验。
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对中医的热爱,刘述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开启了他的从医之路。
初入临床,刘述风便发现,实际诊疗中遇到的病症远比书本上复杂得多。
为了提升自己的医术,他开始大量阅读古今医案,从中汲取经验。
同时,他还经常拜访居住在刘家庄的名老中医们,虚心求教。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刘述风见识到了一位老中医运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神奇效果,深受触动。
从此,便开始深入研究针灸疗法,并将其与中药治疗相结合。
为了掌握针灸的精髓,刘述风每日练习针法,在自己身上试针,感受不同穴位的针刺反应。
刘述风还不断研究经络学说,根据患者的病症和体质,精准选取穴位,调整针刺手法。
在中药方面,他注重药物的配伍和剂量,常常为了找到最适合患者的药方,反复斟酌。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刘述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风格——针药并用,相辅相成。
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刘述风在京城中医界声名远扬。
许多患有疑难杂症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刘家庄,其中不乏辗转多地、久治不愈的病例。
曾有一位患有严重失眠症的患者,多方求治无果,精神几近崩溃。
刘述风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生活习惯后,先用针灸调节患者的气血和脏腑功能,施以补泻手法。
同时,根据患者的体质,为其开具了调理气血、养心安神的中药方剂。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睡眠质量逐渐改善,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还有一位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关节疼痛难忍,行动不便。
刘述风采用针灸温通经络、散寒止痛,配合中药祛风除湿、活血化瘀。
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关节疼痛得到了极大缓解,关节功能也逐渐恢复。
类似的病例数不胜数,刘述风用他的针和药,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希望和健康。
他不仅关注患者的病症,还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用温暖的话语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述风深知传承中医的重要性。
他开始带徒授业,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在“中医大”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